林之鴻助社企營商行善兩兼得
(節錄) 商界一向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,有意見認為未必能同時履行社會責任,然而港產社企資源平台「夢創成真」共同創辦人林之鴻 (Dorothy) 對此有不同見解,她受訪時強調,魚與熊掌其實可以兼得,不一定要先賺錢後行善,「現時社會光譜好似永遠係一邊傳統營商模式,另一邊純慈善組織,其實中間個光噌仲好闊。」平台名稱已道出其願景: 希望改變社會這種兩極化心態,協助社企從中取得平衡。
採訪、撰文 : 許鎮邦
攝影 : 黃俊耀、受訪者提供
Dorothy 的父親經營眼鏡生意,以為她受其啟發立志從商,答案相反,「我細個好抗拒做生意,覺得『資本』係唔好嘅嘢、係銅臭。」故她後來負笈美國紐約大學,本科念的是工作室藝術(Studio Arts),港人對這名詞或較陌生,它是由英語直譯的一個學科, 常見於美國州立大學,跟油畫、雕塑等視覺藝術有所不同。
求學接觸社創 悟以人為本
「我做好多行為藝術同裝置藝術,好似你做喲環保行為,例如(垃圾)分類回收甚至義工服務,對我黎講都係行為藝術,都係可以改變社會嘅行為。」大學年代她接觸社會公益創業 (Social entrepreneurship,下稱社創),「嗰時紐約已經行得好前,呢樣嘢我幾有興趣,因為爸爸做生意,媽媽以前係社工,(社創) 似乎結合咗佢兩個嘅精神。」
逾120夥伴 涵蓋八大主題
由林之鴻掌和的社企資源平台,至今有超過120間社企夥伴,分為八大主題類別,計有藝術與文化、多元平等及包容、循環經濟、健康福祉、以人為本教育、可負擔及可持續房屋、積極老年、再生食品及農業等,「其他社創平台未必有咁具體主題,大多數會用『社會創新』概括,我哋覺得太vague (模糊),就訂立咗呢8個影響力主題。」
Dorothy印象較深的例子 , 包括一個屬循環經濟類別的二手嬰兒服裝平台,巧妙地將環保及商業元素結合,疫情下生意不跌反升;另一個是積極老年類別的[新中年」招聘平台,專為45至70歲、想進入半退休狀態人士尋找半職工作,為很多企業解決中層人員斷層問題。
談到近年本港社企如雨後春筍,她表示新一代年輕人在選擇工作時,往往不再單憑行業主導,而是價值觀,「我哋有啲新夥伴係做求職平台嘅,佢哋都講明唔再只係做job matching (工作配對),而係要做value matching (價值觀配對),好多求職者覺得(工作)要同個人價值(觀)一致,否則寧願『躺平』。」
著重機構對社群影響力
問及其社企資源平台與一般創業孵化器的最大分別,Dorothy 形容,傳統孵化器多著眼企業發展及投資潛力,未必太重視機構對社會回饋度,「我哋好跨議題同跨界別,參與者除咗商界,亦有民間機構同大學推動,同埋好著重impact measurement (影響力計算),機構對社會嘅影響力可否量度到? 一齊aggregate (綜合) 對個community (社群) 創造嘅 collective impact (整體影響力) 有幾大。」
平台成立5年,已建立全港領先的社企及社創網絡,明年更會殺入蘭桂坊開新駐點,將社企帶入中環,Dorothy自言對目前成績滿意,「睇到團隊嗰份努力,同埋好多人黎到,會驚嘆『嘩 ! 原來香港有咁多社企,做緊咁多好事』,佢哋以前可能都接觸過個別社企,但想知道有冇邊喲係sustainable(可持續) 嘅 business model(商業模式),黎到我哋度就可以幫佢哋了解更多。」